历史上汽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
1953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家汽轮机厂——上海汽轮机厂正式诞生。作为新中国汽轮机的摇篮,从她诞生的这一刻起,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建设和壮大共和国汽轮机事业“大国重器”的神圣使命,坚挺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七十年与时俱进,七十年开拓创新。上汽人始终坚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汇聚“万众一心、爬坡登峰”磅礴力量,描绘“追求卓越、永做一流”的宏伟蓝图。绿色煤电、核电、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及工业透平机组,装备全国,走向世界,树立座座丰碑。
光明辉映人间,荣光灿若星河。在上海汽轮机厂命名70周年之际,党委宣传部开设“历史上汽”专栏,重温70年辉煌历程中的荣光时刻,让我们大家一起品读上汽历史,感悟上汽发展,憧憬上汽未来,共同为上汽喝彩!
1952年中国政府决定通过中、捷科学技术合作,引进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先进的火电汽轮发电制造技术,发展、振兴我国的电气电站设备制造业。1953年3月19日,奉上级命令,工厂开始着手准备试制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捷克供给了生产6000千瓦中压汽轮机的全套技术资料。同年4月,捷克专家相继到厂,开始指导汽轮机设计制造工作。工厂同时成立了由王佐群、龙跃、张达平、赵之一、印均田、袁襄礼、丛勉、王曾涛、陈大生、郑世泽、范源本、孙元祥、陈宝墨、于平以及由工会主席刘泽民、青年团书记陈金龙等16人组成的汽轮机试造委员会。
工厂自从修复了大连电厂一台汽轮机后,因为质量比较好,工厂承接修理汽轮机的业务多,积累一些经验。
试制汽轮机时,厂里基本建设扩建工程同时上马。在如何交叉作业、机床搬迁、正确掌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对待先进的技术标准方面,在如何从修配到制造的观念转变方面,干部职员思想认识不一,试造工作走了不少弯路。
1954年9月,中央政务院(国务院前身)第一机械工业部,就工厂试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北京召开生产技术厂长会议,黄敬部长对汽轮机厂试制工作提出了改进要求。
黄敬部长强调指出:“上海汽轮机厂牵涉到的基本问题,能够教育我们,来深刻的认识当前机械工业中存在的问题。上海汽轮机厂试造6000千瓦汽轮机,这对国家走向独立制造工业来讲,是一个很重要部分,是国家动力工业发展的重要步骤。技术上是复杂的、艰难的,又是第一次做。这一台做了以后,明年、后年要成批的做下去,而且要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解决哈尔滨汽轮机厂的制造问题,这是国家的关键产品,要从生产第一台汽轮机开始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使今后工作步步顺利,为整个国家制造汽轮机负责。通过试造,要脱胎换骨,提高到近代化的水平,把修配转上独立制造的轨道,轨道正确了,以后便顺利了。这是走上新的技术轨道的转折点,通过它来完成我们的生产改革。”
会后不久,1954年11、12月黄敬部长亲自带队两次到工厂调研指导,提出了产品质量一定要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方针,要求汽轮机厂“产品质量重点是克服修配思想,改进工艺装备,认真编制执行PROC。认认真真,规规矩矩,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按PROC来加工”。
1954年10月6日至16日,汽轮机厂党委组织全厂干部职员传达学习北京会议精神,认真贯彻黄敬部长指示,正式提出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神作为企业精神。
全厂职工认线千瓦汽轮机试制工作的全面展开,全体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捷克图纸和PROC,结合厂里现有设备情况,制定出了符合本厂条件的PROC。同时工厂组织全厂职工系统、全面地学习掌握新技术。
在经历了2年多时间的曲折过程后,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于1955年4月9日试车成功,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电站汽轮机在上海汽轮机厂诞生。
1955年5月3日,一机部组织专家评审团,评审团组成人员有捷克专家、中央有关部委领导、汽轮机厂党政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评审鉴定,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被鉴定为优质产品。
图为安装在安徽淮南田家庵电厂、1955年汽轮机厂生产的我国第一台优质中压凝汽式6000千瓦汽轮机。1955年,该机组在安徽淮南田家庵电厂并网发电。
捷克斯洛伐克总理西罗基(前排右三)在一机部部长黄敬(前排左三)和上海市市长曹荻秋(前排左二)陪同下,于1957年3月24日下午,参观了上海汽轮机厂,前排右一为厂长王佐群,右二为党委书记龙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