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总体设计(2010-20年)管

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总体设计(2010-20年)

作者: 凝汽器换热管     发布时间:2024-07-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铜川市城市总体设计(2007-2020年)》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规划期限为2019年至2020年,规划基期为2018年;战略研究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协调研究范围北至董家河镇行政界线北边界,南至天宝路街道行政界线南边界,西至沮河河道沿线,东至董家河镇党家河村行政界线)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进行局部优化,范围面积保持不变,为25.5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保持不变,为22平方公里。

  三、建立创新驱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围绕深度融合、协同配套,以煤-电-铝-铝深加工-建材循环经济产业为重点,加快董家河园区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提升新型能源、壮大铝材料工业、发展新型建材,形成完全闭合的循环产业链,建成千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稳定电解铝产能,加快美鑫铝铁合金等项目建设,推进铝液直供,做实铝基础材料产业。重点依托现状产业基础,突出抓好改造存量构建增量,拓展高强轻型合金、高新技术陶瓷等新材料产业方向。在此基础上,远景积极拓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考虑与战略前沿新材料的对接发展。

  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关中地区产业支撑等优势,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农用机械及工业机器人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全力做好与西安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化与重点企业合作,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通过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减量化、生产、消费等过程中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提高园区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新型建材工业,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产品创新和产业融合,推进企业重组与品牌整合。

  产业循环系统构建过程中坚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结合生态安全格局,以产业聚集发展为理念,形成四大产业空间:中部轻量化新材料板块、北部物流仓储板块、西部高端装备制造板块、东部绿色建材板块。

  优化空间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基于保障城市生态基底安全与提升园区宜居宜业环境的双重目标,以区域绿地和自然生态廊道为框架,形成绿色生态基底。

  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质量,注重底线约束与弹性协调相结合,适度集中生产空间、优化整合生活空间、丰富绿色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加强土地生态修复和建设,逐步完善生态网络体系。生产、生活空间纳入铜川城市整体开发和管理,优化用地结构,强化产业布局引导,提高园区空间利用效率和综合竞争力。

  根据园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条件、人文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对空间资源属性叠加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空间资源进行分区,据此划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加强对三区的空间管制和建设引导。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严守生态边界,综合考虑地表水、土壤渗透性、植被多样性、坡度、以及地块的特殊价值等因素,通过环境承载力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划定生态边界和最适宜建设空间。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站在铜川市域山水格局视角,深入研究山水林田湖与园区的关系,形成园区与山水林田湖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以锦阳湖为基础,积极修复沮河和漆水河景观整治;以自然沟道为园区增长边界,将园区内部沟道作为园区生态框架基底,构筑一湖映衬,两河萦绕,绿廊串接的空间格局。

  在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以产业循环链条为基础,协同董家河镇区产城融合发展,构建四大功能板块:南部董家河产城融合服务功能板块、北部启动区核心板块、西部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东部绿色建材板块。

  五、建设高效绿色的品质园区,提升内涵和魅力1.明确园区空间结构,强化用地管控

  将规划的铜川市环线锦业二路作为园区东西向的延伸通廊,连接带动园区与铜川市其他组团片区协同发展;将锦园二路和锦园七路作为园区南北向发展轴,加强园区产业片区和产城融合服务片区的联系。形成“轴廊串接,双核联动”的园区空间结构。

  将园区按照产业类别划分为轻量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建材、仓储物流四个产业功能组团,同时结合董家河产城融合示范区形成园区的配套服务组团。

  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学校、医院、养老服务机构等布局。以人为核心进行园区整体环境升级,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深入推进精细化和品质化建设,创造优良产创平台。

  充分衔接各类规划,不突破《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3-2020年)》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合理预测远景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到2020年,园区规划建设用地22平方公里;预测到2035年,园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至41平方公里;远景展望至2050年,园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至52平方公里。

  用地布局规划按照主导功能进行布局。主导功能可考虑符合功能要求的配套用地与兼容用地。下层级规划应当根据用地平衡表的比例要求,明确各类用地功能细分用途和用地分类,确保各类用地比例的深化落实。

  按照宜居优先、疏密有致、高效有序的原则优化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园区主要公共节点和发展轴线沿线可结合周边开发条件适度提高开发强度。园区三处高速下线口等特殊控制区域,按照相应控制标准进行开发强度控制。

  统筹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地上开发和地下设施建设,结合园区公共中心、重点功能区、人防工程,注重竖向分层和横向连通。园区以重点功能区为依托推进区域地下空间整体开发,促进公共中心的地下空间开发,鼓励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地下空间的公益性功能开发利用。

  加大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探索推行土地混合使用和建筑复合利用模式,在用地取得、供地方式、土地价格等方面制定鼓励政策,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建立高效、畅达的交通网络,适应园区的发展需求,引导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构筑多模式一体化、畅达化、高效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引导、支撑空间结构实现,满足园区特色化运输物流需求。

  规划共布置公共停车场11处,总面积为25.97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1.18%。公共停车场应响应国家号召,预埋充电线路,并按照适当的比例配建充电桩。

  按照0.9-1.2公里的服务半径,结合现状共布置5处加油站,共占地7.34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0.33%。加油站按照综合性加油加气充电站的标准建设。

  本次规划打造以环状与带状结合为主的慢行交通结构体系。合理引导“步行+自行车”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将慢行交通与生态廊道、绿地相结合,打造休闲慢行和生态慢行空间环境。

  园区道路设计标高均结合现状标高点,纵坡坡度严格控制在0.30%-8.00%之间,以利于排水。各类建设用地最大坡度均能满足《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2016)》的规定。

  园区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64.81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2.95%;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64.29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2.92%。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中心体系,建设区域性服务中心;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服务水平均等。

  两主:位于产城融合服务组团的生活服务中心和位于高端装备制造组团的产业服务中心;多点:为其他各个分区、组团之间的片区级服务中心。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23.77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1.08%。位于园区的西部以及东北部生活配套分区内。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18.37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84%。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内。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6.58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30%。规划为中小学用地,均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内。

  规划体育用地0.83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04%。位于新材料核心组团内。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8.90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40%。均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内。

  规划社会福利用地6.36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29%。均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内。

  规划商业用地37.43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1.70%。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以及工业片区。

  规划商务用地15.54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71%。位于生活配套区。

  规划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7.34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33%。主要位于新材料组团以及生活配套区内。

  提升园区建设标准,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建设多层次日常生活服务设施,营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构建15分钟可达、舒适宜人的高品质社区生活圈。整合园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推进综合性休闲生活区建设,打造类型多样的文化休闲空间。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建设城市公园,推广普及林荫停车场,打造城在林中、城绿相融的绿色空间。到2035年,园区园林绿化达到国家Ⅰ级标准。

  串联核心区的交通要道与公共绿带构成的绿环,实现产业园生产区与生活片区的生态联动。

  锦业二路东西向的景观绿带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轴线。以交通为导向,加强规划区与外部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以植物植被渗透交织衍生构成的绿色生态界面。规划将在这个景观核心上,通过强化新能源汽车工业和环保科技主题文化、锤炼自然生态,让褐色工业与绿色文明结合起来,突出园区整体的文化环境特色。

  三廊:沿锦园三路、锦园七路等道路设置的绿化廊道和风景游憩公园形成的生态通廊。

  通过三条南北生态通廊建设形成自然通风廊道,增强园区污染通风扩散与清洁空气流通的空间环境。

  从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出发,将规划区内公园绿地划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三类。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规划1处综合性公园,1处社区级公园。

  规划要求工矿企业与成片居住区之间应控制不小于20米的绿化隔离带;在铁路与园区之间,控制50米宽的防护绿带,以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对于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及高压走廊也要设置一定范围的绿化隔离带。建设用地范围内防护绿地面积共20.81公顷。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地、生物物种栖息地等绿地,建设用地范围内面积共69.55公顷。

  主要包括各级公路、铁路、输变电设施、环卫设施等周边的防护隔离绿地,建设用地范围内面积共238.74公顷。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良好,向公众开放,以休闲游憩、旅游观光、娱乐健身、科学考察为主要功能,具备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建设用地范围内面积共5.83公顷。

  绿道应设置绿化隔离带,工业区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不少于3m,生活区不宜少于1.5m,生活区中心片区不宜少于1m。

  绿道步行道单独设置时不小于1.5米;与市政道路结合时不小于3米;单向设置自行车道时,其一条车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1.5米,两条车道不应小于2.5米;双向设置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3.5米。

  增加公共交通站点和配套服务设施联系,建设休闲步道和景观节点,丰富居民休憩场所。

  1)负荷预测:根据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规模,从用户构成、产业发展、能源结构、生态要求等方面分析,本着优化能源品质,提高优质能源的使用比例,用能方式以节能、无污染为主的原则,采用与用地相关的综合密度指标法估算规划区的用电量及负荷,作为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输配电设施的等级选择及网络发展的参考依据。

  2)电网规划:规划区内近期将新建110kV董家河变电站,规划区东北部预留110kV变电站用地1处。产业园负荷较大的工业用户可自备110kV变电站。110kV变的单台主变容量可按50~63MVA配置,该等级变电站均采用双电源供电,新建站可考虑预留第三台主变位置。

  3)330kV、110kV线路应按规划安排相对集中布置在预留走廊内,设置高压走廊。走廊内宜作为农田或绿地,但不应种植高大乔木,走廊宽度及环境要求符合有关法律和规程规范要求。330kV桃曲变电站的330kV、110kV出线走廊的保留部分应严格控制。

  1)电信市话有线用户预测远期电信普及率(主线线/公顷,主线户,局用交换机总容量应达到30000线)以管道电缆为骨干通道,光环网和光接入为主要组网方式的电信传输网将是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电信有线网的主导模式。电信传输有线网将以铜川电信中心局、董家河电信端局为中心,积极发展光环网、光交接、光接入,形成以管道主干光缆为主通道,光交接、光接入为主要组网方式的传输系统。

  3)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设电信端局(分局)1处(董家河电信端局)及配套的光接入交换点,总容量应达到30000线)规划宽带、双向、多功能的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区内有线电视线路一般沿道路敷设,宜采用地埋方式敷设。

  5)园区设邮政支局1处(董家河邮政支局),担负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各类邮件的分拣、封发、经转和发运。

  天然气为主要气源,气源引自新区天然气分输站,分输站引出次高压管网沿210国道敷设,进入规划区后在210国道旁规划合建站一座(门站、L-CNG加气站),设计供气能力为30万Nm3/d,CNG加气站设计规模5000Nm3/d,LNG加气站设计规模1万Nm3/d,占地面积约为15亩。

  主要考虑居民生活用气、公建用气、CNG汽车用气、采暖用户用气、工业用户用气、未预见用气量,年耗气用量为5560.1万立方米。

  管道敷设深度在车行道下管顶覆土不小于1.0米,非车行道下管顶覆土不小于0.8米。

  仅考虑居民用户和工业生活的冬季采暖热负荷,采暖热负荷为478.24兆瓦。

  本次规划采用二级供热系统,锅炉房提供130/70℃高温水,经过一级供热管网进入小区热力站,再由热力站为用户提供85/60℃或50℃/40℃的低温水,通过二级供热管网进入热用户。

  如果有工业蒸汽用户引专线,采用单管系统,即采用一根蒸汽管不设凝结水管。蒸汽由热源接出,以枝状形式向用户及换热站供热,在换热站将凝结水二次利用。

  管网敷设采用枝状管网,采暖热水采用双管闭式系统。供热管道采用无缝钢管,焊接连接。管网热补偿尽量利用地形及道路变化,采取自然补偿,较长直管段采用套筒补偿器。

  在园区西北部规划新建一座给水厂,近期规划规模为3.5万m3/d,占地面积为2.5公顷,水源主要为桃曲坡水库。

  确定规划区内分区供水,分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综合区。新建给水厂以及市污水厂中水敷设供水专线向园区供应中水;综合园区由铜耀供水管线供水。

  本片区规划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及工业用水共用一套供水系统,给水管网主干管呈环状布置,支管呈树状布置,以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综合排放系数取0.3,地下水渗入量取10%。根据给水量预测结果,至2020年规划区污水量为2.19万m3/d。

  通过上述污水量的预测,规划在董家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东南部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5万m3/d,占地面积为2.5公顷。

  按照雨污分流原则建设污水管道。根据园区地形特点,采用重力流原则,经分区收集后,排至规划污水处理厂;园区最南部污水收集后排入新耀污水处理厂已建的污水管网内。

  雨水量计算采用铜川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采用1年。规划雨水管道按地形坡度布设,采用分散式重力收集原则。规划园区雨水共分为两个雨水分区,其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初期雨水进入规划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中水回用;综合园区雨水、工业园区后期雨水就近排入漆水河。

  实施漆水河两侧区域海绵城市公园建设,利用园区内的自然沟道、坡体,全区域、多层次、全过程对雨水进行收、净、渗、蓄综合利用,改造和新增雨水管渠,治理漆水河河道,全面消除易涝隐患区域,到2035年,园区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不低于70%,3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以干线公路网和城市主干网为主通道,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道路系统。

  完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等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规划建设,形成全面覆盖、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综合防灾空间结构体系。利用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和各类绿地设置避难中心、组团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内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就地改造达标、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依法关闭退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安全业,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工艺技术和安全装备水平。

  园区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装卸、供应场所和设施的布局,应与相邻的各类用地、设施和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及其它场所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

  园区新建建筑应以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为主,控制三级建筑,严格限制四级建筑,提高城市建筑耐火等级。

  园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布置一级普通消防站3座,并按一级普通消防站的规定进行装备。

  园区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二处着火考虑,每处灭火消防用水量标准为75升/秒。消防给水由城区市政给水管网供给,消防采用低压制消防系统。沿城区道路布置市政消火栓,最大间距不超过120米。

  园区道路是消防车主要通道,消防车通道净宽度和净空高度不应低于4米,回车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5米×15米。

  在园区防灾指挥中心设119报警服务台,设火警调度专线或数据指令调度通道,并建立消防调度指挥专用无线通信网,实现集中接警、调度、指挥。

  新建建筑必须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学校、医院、大型文化娱乐及体育设施、大型公共商业、大型交通枢纽、市级防灾工程、生命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通过抗震加固等措施提升既有建筑抗震能力。

  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城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100%覆盖。推动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和生命通道体系建设,加强地震观测设施建设与管理。

  通过园区的漆水河在园区段需设防治理。漆水河按照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规划在漆水河堤布置100米宽的防洪绿化带。对周围山坡、沟壑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现有防洪沟,收集和排放洪水。

  加强人防设施规划建设,建立以防空地下室为主体、专业配套工程为重点、综合管廊等兼顾设防的地下空间为补充的防护工程体系。预防为主,平战结合,主要疏散方向为园区东、南方向,重点加强园区公共活动中心、绿化广场的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其他交通市政设施地下空间的建设,应兼顾人防工程的要求。

  针对地震、火灾、洪涝、疫病、生命线系统事故、建设项目及公共场所事故等主要灾害,深化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加强城市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与市场监管、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信用管理等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坚持快速、科学、有效救援,健全城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健全多部门协同预警发布和响应处置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高城市生产安全事故处置水平。

  从源头减少不必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和运输。加快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和仓储设施向专业园区聚集。配套建设危险化学品中转堆场,促进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集中布局,确保危险化学品对城市的影响降至最低。

  优化供水、供电、输油、供气、通信、排污及污水等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布局,有序推进园区地下管网依据规划采取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提升管网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提高交通运输网络的综合应急保障能力,降低道路交通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完善道路交通应急抢修体系,建立交通安全应急处置机制。

  地表水水质逐步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0%。

  5)居民区、居民集中区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中区域:执行大气二级标准、噪声1类标准。

  8.铁路、城市道路中交通干线)规划区漆水河入口段以上地表水环境功能为Ⅱ类,漆水河入口段以下地表水环境功能为Ⅳ类。

  I类大气环境功能区:主要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区域,执行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Ⅱ类大气环境功能区:主要为规划居住区、商业、混合区、一般工业区等区域,执行大气环境二级标准。

  废物箱在规划区主干道、干道两侧每隔150米间距设置一个,在支路每隔250米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在居住区、公共设施等用地内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范围设置可移动垃圾箱;公厕根据《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设置。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近期生活垃圾送往城市垃圾填埋场,远期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在分类的基础上由董家河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处置;建筑垃圾能利用的应进行再生利用,不能利用的应送到指定的收纳场所或者县城建筑填埋场填埋。工业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应各自集中收集,以综合利用为主,不能利用的要安全填埋或送相关机构处理。医疗废弃物应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设置小型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6座;供水器:设置在次干路和支路上,设置间距不宜大于1500米。

  公共厕所:按照“合理布局,改建并用,卫生适用,水厕为准”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对原有厕所逐步改造,提高其使用水平和卫生水平。公厕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在流动人口高密度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厕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800米。

  (1)开发目标:树立园区形象、平衡自我经济、稳步价值提升树立园区形象:发展以轻污染、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绿色、可循环的建材业为主导的循环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沟壑、绿地、水系等的优质自然生态环境本底,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快速建立起产业园的形象与认知。平衡自我经济:园区开发采用滚动式开发模式,合理分期,在保证自我经济平衡的目标,推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绿色建材产业的分步开发,进而分阶段推动园区用地开发,实现用地、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稳步价值提升:通过市场营销与项目开发等一系列手段,定期进行园区的宣传推广,同时化零为整,整体运营操盘,持续推动园区的用地、产业持续升值。

  均衡发展:园区用地空间的增长需要与产业发展情况同步考虑,与城市发展阶段、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相匹配,逐步实现园区扩容提质。

  稳步推进:以产业发展逻辑为核心,以循环产业链条的空间落位为基础,逐步完善,实现向生态友好型循环经济产业园稳步发展。

  模式创新:借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相关产业园区的成功案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引入PPP公司合作等模式,探索新常态下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

  在明确董家河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等内容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落实产业发展目标,迅速行动起来,提出了“强化工业基础、绿色创新制造、高端智能制造”的分步走实施计划,其中:2019-2020年为近期建设阶段,工作重点集中在“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基础设施”;2021-2035年为远期建设阶段,工作重点集中在“提升科研水平,扩大招商力度”;2036-2050年为远景建设阶段,工作重点集中在“扩张产业规模,优化产业链条”。

  规划到2020年,启动中心区工业组团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聚集人气活力,打造形象与服务功能标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引导新材料产业向中心集聚,高端装备制造向西区、绿色建材向北区布局。

  主要项目:完成锦业二路、锦园三路等骨架路网建设;将一条南北向穿越园区的110kV电网线改线;对现有道路进行街景整治提升。

  规划到2035年,启动西部片区开发,拓展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生活服务中心向南部拓展,提升居住及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人气活力中心;同时启动绿色建材产业区建设,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打造高品质的综合服务中心。

  主要项目:扩展园区规模,完成土地收储;将一条东西向穿越园区的110kV电网改线;启动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远景展望至2050年,利用发展备用地进一步拓展园区规模,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类型进一步丰富,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将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成为关中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标杆。

  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前提下,创造支持条件,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等方式引进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

  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委托开发企业进行园区开发管理,通过某个产业领域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企业,营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吸引其他中小企业入驻。

  工业地产商模式: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在园区内或其他地方获取工业土地等项目,完成相关项目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厂房、仓库、研发等项目的建设,然后以租赁或返还的形式交付给相关企业或政府。

  综合运作模式:对上述政府主导型模式、主体企业引导型模式及工业地产商模式进行混合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和标准规范。2.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9年至2020年,规划基期为2018年;战略研究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协调研究范围北至董家河镇行政界线北边界,南至天宝路街道行政界线南边界,西至沮河河道沿线,东至董家河镇党家河村行政界线)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进行局部优化,范围面积保持不变,为25.5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保持不变,为22平方公里。

  国内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核心区2.人口规模到2020年,园区常住人口按照4万人控制。

  围绕深层次地融合、协同配套,以煤-电-铝-铝深加工-建材循环经济产业为重点,加快董家河园区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提升新型能源、壮大铝材料工业、发展新型建材,形成完全闭合的循环产业链,建成千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稳定电解铝产能,加快美鑫铝铁合金等项目建设,推进铝液直供,做实铝基础材料产业。重点依托现状产业基础,突出抓好改造存量构建增量,拓展高强轻型合金、高新技术陶瓷等新材料产业方向。在此基础上,远景积极拓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充分的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考虑与战略前沿新材料的对接发展。2.建设国内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核心区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关中地区产业支撑等优势,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农用机械及工业机器人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快速推进军民融合,全力做好与西安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化与重点企业合作,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通过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减量化、生产、消费等过程中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提高园区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全力发展绿色新型建材工业,优化产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和产业融合,推进企业重组与品牌整合。

  产业循环系统构建过程中坚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始至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

  结合生态安全格局,以产业聚集发展为理念,形成四大产业空间:中部轻量化新材料板块、北部物流仓储板块、西部高端装备制造板块、东部绿色建材板块。

  优化空间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基于保障城市生态基底安全与提升园区宜居宜业环境的双重目标,以区域绿地和自然生态廊道为框架,形成绿色生态基底。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质量,注重底线约束与弹性协调相结合,适度集中生产空间、优化整合生活空间、丰富绿色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加强土地生态修复和建设,逐步完善生态网络体系。生产、生活空间纳入铜川城市整体开发和管理,优化用地结构,强化产业布局引导,提高园区空间利用效率和综合竞争力。(2)空间管制规划

  根据园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条件、人文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对空间资源属性叠加做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空间资源进行分区,据此划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加强对三区的空间管制和建设引导。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严守生态边界,考虑地表水、土壤渗透性、植被多样性、坡度、以及地块的特殊价值等因素,通过环境承载力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划定生态边界和最适宜建设空间。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站在铜川市域山水格局视角,深入研究山水林田湖与园区的关系,形成园区与山水林田湖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以锦阳湖为基础,积极修复沮河和漆水河景观整治;以自然沟道为园区增长边界,将园区内部沟道作为园区生态框架基底,构筑一湖映衬,两河萦绕,绿廊串接的空间格局。

  在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以产业循环链条为基础,协同董家河镇区产城融合发展,构建四大功能板块:南部董家河产城融合服务功能板块、北部启动区核心板块、西部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东部绿色建材板块。

  将规划的铜川市环线锦业二路作为园区东西向的延伸通廊,连接带动园区与铜川市其他组团片区协同发展;将锦园二路和锦园七路作为园区南北向发展轴,加强园区产业片区和产城融合服务片区的联系。形成“轴廊串接,双核联动”的园区空间结构。(2)明确园区功能分区将园区按照产业类别划分为轻量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建材、仓储物流四个产业功能组团,同时结合董家河产城融合示范区形成园区的配套服务组团。

  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学校、医院、养老服务机构等布局。以人为核心进行园区整体环境升级,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深入推动精细化和品质化建设,创造优良产创平台。

  充分衔接各类规划,不突破《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总体设计(2013-2020年)》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合理预测远景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到2020年,园区规划建设用地22平方公里;预测到2035年,园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至41平方公里;远景展望至2050年,园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至52平方公里。

  用地布局规划按照主导功能进行布局。主导功能可考虑符合功能要求的配套用地与兼容用地。下层级规划应该依据用地平衡表的比例要求,明确各类用地功能细分用途和用地分类,确保各类用地比例的深化落实。

  按照宜居优先、疏密有致、高效有序的原则优化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园区主要公共节点和发展轴线沿线可结合周边开发条件适度提高开发强度。园区三处高速下线口等特殊控制区域,按照相应控制标准做开发强度控制。

  统筹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地上开发和地下设施建设,结合园区公共中心、重点功能区、人防工程,注重竖向分层和横向连通。园区以重点功能区为依托推进区域地下空间整体开发,促进公共中心的地下空间开发,鼓励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地下空间的公益性功能开发利用。

  加大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探索推行土地混合使用和建筑复合利用模式,在用地取得、供地方式、土地价格等方面制定鼓励政策,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建立高效、畅达的交通网络,适应园区的发展需求,引导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构筑多模式一体化、畅达化、高效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引导、支撑空间结构实现,满足园区特色化运输物流需求。

  规划共布置公共停车场11处,总面积为25.97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1.18%。公共停车场应响应国家号召,预埋充电线路,并按照适当的比例配建充电桩。

  按照0.9-1.2公里的服务半径,结合现状共布置5处加油站,共占地7.34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0.33%。加油站按照综合性加油加气充电站的标准建设。

  本次规划打造以环状与带状结合为主的慢行交通结构体系。合理引导“步行+自行车”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将慢行交通与生态廊道、绿地相结合,打造休闲慢行和生态慢行空间环境。

  园区道路设计标高均结合现状标高点,纵坡坡度严控在0.30%-8.00%之间,以利于排水。各类建设用地最大坡度均能满足《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2016)》的规定。

  园区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64.81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2.95%;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64.29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2.92%。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中心体系,建设区域性服务中心;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服务水平均等。

  两主:位于产城融合服务组团的生活服务中心和位于高端装备制造组团的产业服务中心;多点:为其他各个分区、组团之间的片区级服务中心。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23.77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1.08%。位于园区的西部以及东北部生活配套分区内。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18.37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84%。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内。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6.58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30%。规划为中小学用地,均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内。

  规划体育用地0.83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04%。位于新材料核心组团内。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8.90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40%。均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内。

  规划社会福利用地6.36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29%。均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内。

  规划商业用地37.43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1.70%。位于园区的生活配套区以及工业片区。

  规划商务用地15.54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71%。位于生活配套区。

  规划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7.34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0.33%。主要位于新材料组团以及生活配套区内。

  提升园区建设标准,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建设多层次日常生活服务设施,营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构建15分钟可达、舒适宜人的高品质社区生活圈。整合园区自然和人文资源,推进综合性休闲生活区建设,打造类型多样的文化休闲空间。全力发展立体绿化,建设城市公园,推广普及林荫停车场,打造城在林中、城绿相融的绿色空间。到2035年,园区园林绿化达到国家Ⅰ级标准。

  串联核心区的交通要道与公共绿带构成的绿环,实现产业园生产区与生活片区的生态联动。

  锦业二路东西向的景观绿带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轴线。以交通为导向,加强规划区与外部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以植物植被渗透交织衍生构成的绿色生态界面。规划将在这个景观核心上,通过强化新能源汽车工业和环保科技主题文化、锤炼自然生态,让褐色工业与绿色文明结合起来,突出园区整体的文化环境特色。

  三廊:沿锦园三路、锦园七路等道路设置的绿化廊道和风景游憩公园形成的生态通廊。

  通过三条南北生态通廊建设形成自然通风廊道,增强园区污染通风扩散与清洁空气流通的空间环境。

  从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出发,将规划区内公园绿地划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三类。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规划1处综合性公园,1处社区级公园。

  规划要求工矿企业与成片居住区之间应控制不小于20米的绿化隔离带;在铁路与园区之间,控制50米宽的防护绿带,以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对于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及高压走廊也要设置一些范围的绿化隔离带。建设用地范围内防护绿地面积共20.81公顷。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地、生物物种栖息地等绿地,建设用地范围内面积共69.55公顷。

  主要包括各级公路、铁路、输变电设施、环卫设施等周边的防护隔离绿地,建设用地范围内面积共238.74公顷。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良好,向公众开放,以休闲游憩、旅游观光、娱乐健身、科学考察为基本功能,具备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建设用地范围内面积共5.83公顷。

  绿道应设置绿化隔离带,工业区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不少于3m,生活区不宜少于1.5m,生活区中心片区不宜少于1m。

  绿道步行道单独设置时不小于1.5米;与市政道路结合时不小于3米;单向设置自行车道时,其一条车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1.5米,两条车道不应小于2.5米;双向设置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3.5米。

  增加公共交通站点和配套服务设施联系,建设休闲步道和景观节点,丰富居民休憩场所。

  1)负荷预测:根据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规模,从用户构成、产业高质量发展、能源结构、生态要求等方面分析,本着优化能源品质,提高优质能源的使用比例,用能方式以节能、无污染为主的原则,采用与用地相关的综合密度指标法估算规划区的用电量及负荷,作为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输配电设施的等级选择及网络发展的参考依据。

  2)电网规划:规划区内近期将新建110kV董家河变电站,规划区东北部预留110kV变电站用地1处。产业园负荷较大的工业用户可自备110kV变电站。110kV变的单台主变容量可按50~63MVA配置,该等级变电站均采用双电源供电,新建站可考虑预留第三台主变位置。

  3)330kV、110kV线路应按规划安排相对集中布置在预留走廊内,设置高压走廊。走廊内宜作为农田或绿地,但不应种植高大乔木,走廊宽度及环境要求符合有关法律和规程规范要求。330kV桃曲变电站的330kV、110kV出线走廊的保留部分应严格控制。

  1)电信市话有线用户预测远期电信普及率(主线线/公顷,主线户,局用交换机总容量应达到30000线)以管道电缆为骨干通道,光环网和光接入为主要组网方式的电信传输网将是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电信有线网的主导模式。电信传输有线网将以铜川电信中心局、董家河电信端局为中心,积极发展光环网、光交接、光接入,形成以管道主干光缆为主通道,光交接、光接入为主要组网方式的传输系统。

  3)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设电信端局(分局)1处(董家河电信端局)及配套的光接入交换点,总容量应达到30000线)规划宽带、双向、多功能的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区内有线电视线路一般沿道路敷设,宜采用地埋方式敷设。

  5)园区设邮政支局1处(董家河邮政支局),担负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各类邮件的分拣、封发、经转和发运。

  天然气为主要气源,气源引自新区天然气分输站,分输站引出次高压管网沿210国道敷设,进入规划区后在210国道旁规划合建站一座(门站、L-CNG加气站),设计供气能力为30万Nm3/d,CNG加气站设计规模5000Nm3/d,LNG加气站设计规模1万Nm3/d,占地面积约为15亩。

  主要考虑居民生活用气、公建用气、CNG汽车用气、采暖用户用气、工业用户用气、未预见用气量,年耗气用量为5560.1万立方米。

  管道敷设深度在车行道下管顶覆土不小于1.0米,非车行道下管顶覆土不小于0.8米。

  仅考虑居民用户和工业生活的冬季采暖热负荷,采暖热负荷为478.24兆瓦。

  本次规划采用二级供热系统,锅炉房提供130/70℃高温水,经过一级供热管网进入小区热力站,再由热力站为用户更好的提供85/60℃或50℃/40℃的低温水,通过二级供热管网进入热用户。

  如果有工业蒸汽用户引专线,采用单管系统,即采用一根蒸汽管不设凝结水管。蒸汽由热源接出,以枝状形式向用户及换热站供热,在换热站将凝结水二次利用。

  管网敷设采用枝状管网,采暖热水采用双管闭式系统。热力管网采用无缝钢管,焊接连接。管网热补偿尽量利用地形及道路变化,采取自然补偿,较长直管段采用套筒补偿器。

  在园区西北部规划新建一座给水厂,近期规划规模为3.5万m3/d,占地面积为2.5公顷,水源主要为桃曲坡水库。

  确定规划区内分区供水,分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综合区。新建给水厂以及市污水厂中水敷设供水专线向园区供应中水;综合园区由铜耀供水管线供水。

  本片区规划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及工业用水共用一套供水系统,给水管网主干管呈环状布置,支管呈树状布置,以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综合排放系数取0.3,地下水渗入量取10%。根据给水量预测结果,至2020年规划区污水量为2.19万m3/d。

  通过上述污水量的预测,规划在董家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东南部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5万m3/d,占地面积为2.5公顷。

  按照雨污分流原则建设污水管道。根据园区地形特点,采用重力流原则,经分区收集后,排至规划污水处理厂;园区最南部污水收集后排入新耀污水处理厂已建的污水管网内。

  雨水量计算采用铜川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采用1年。规划雨水管道按地形坡度布设,采用分散式重力收集原则。规划园区雨水共分为两个雨水分区,其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初期雨水进入规划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中水回用;综合园区雨水、工业园区后期雨水就近排入漆水河。

  实施漆水河两侧区域水弹性城市公园建设,利用园区内的自然沟道、坡体,全区域、多层次、全过程对雨水进行收、净、渗、蓄综合利用,改造和新增雨水管渠,治理漆水河河道,全面消除易涝隐患区域,到2035年,园区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不低于70%,3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以干线公路网和城市主干网为主通道,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道路系统。

  完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等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规划建设,形成全方面覆盖、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综合防灾空间结构体系。利用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和各类绿地设置避难中心、组团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内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就地改造达标、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依法关闭退出。带领企业集聚发展安全业,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工艺技术和安全装备水平。

  园区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装卸、供应场所和设施的布局,应与相邻的各类用地、设施和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及其它场所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

  园区新建建筑应以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为主,控制三级建筑,严格限制四级建筑,提高城市建筑耐火等级。

  园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布置一级普通消防站3座,并按一级普通消防站的规定进行装备。

  园区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二处着火考虑,每处灭火消防用水量标准为75升/秒。消防给水由城区市政给水管网供给,消防采用低压制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沿城区道路布置市政消火栓,最大间距不超过120米。

  园区道路是消防车主要通道,消防车通道净宽度和净空高度不应低于4米,回车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5米×15米。

  在园区防灾指挥中心设119报警服务台,设火警调度专线或数据指令调度通道,并建立消防调度指挥专用无线通信网,实现集中接警、调度、指挥。

  新建建筑一定要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学校、医院、大型文化娱乐及体育设施、大型公共商业、大型交通枢纽、市级防灾工程、生命线%达到抗震设置防护要求。通过抗震加固等措施提升既有建筑抗震能力。

  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城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100%覆盖。推动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和生命通道体系建设,加强地震观测设施建设与管理。

  通过园区的漆水河在园区段需设防治理。漆水河按照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规划在漆水河堤布置100米宽的防洪绿化带。对周围山坡、沟壑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充分的利用现有防洪沟,收集和排放洪水。

  加强人防设施规划建设,建立以防空地下室为主体、专业配套工程为重点、综合管廊等兼顾设防的地下空间为补充的防护工程体系。预防为主,平战结合,主要疏散方向为园区东、南方向,重点加强园区公共活动中心、绿化广场的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其他交通市政设施地下空间的建设,应兼顾人防工程的要求。

  针对地震、火灾、洪涝、疫病、生命线系统事故、建设项目及公共场所事故等主要灾害,深化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加强城市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与市场监管、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互与通行、信用管理等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坚持快速、科学、有效救援,健全城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健全多部门协同预警发布和响应处置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高城市生产安全事故处置水平。

  从源头减少不必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和运输。加快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和仓储设施向专业园区聚集。配套建设危险化学品中转堆场,促进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集中布局,确保危险化学品对城市的影响降至最低。

  优化供水、供电、输油、供气、通信、排污及污水等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布局,有序推进园区地下管网依据规划采取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提升管网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提高交通运输网络的综合应急保障能力,降低道路交互与通行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完善道路交互与通行应急抢修体系,建立交通安全应急处置机制。

  地表水水质逐步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0%。

  5)居民区、居民集中区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中区域:执行大气二级标准、噪声1类标准。

  8.铁路、城市道路中交通干线)规划区漆水河入口段以上地表水环境功能为Ⅱ类,漆水河入口段以下地表水环境功能为Ⅳ类。

  I类大气环境功能区:主要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区域,执行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Ⅱ类大气环境功能区:主要为规划居住区、商业、混合区、一般工业区等区域,执行大气环境二级标准。

  废物箱在规划区主干道、干道两侧每隔150米间距设置一个,在支路每隔250米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在居住区、公共设施等用地内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范围设置可移动垃圾箱;公厕根据《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设置。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近期生活垃圾送往城市垃圾填埋场,远期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在分类的基础上由董家河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处置;建筑垃圾能利用的应进行再生利用,不能利用的应送到指定的收纳场所或者县城建筑填埋场填埋。工业公司的固体废弃物应各自集中收集,以综合利用为主,不能利用的要安全填埋或送相关机构处理。医疗废弃物应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设置小型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6座;供水器:设置在次干路和支路上,设置间距不宜大于1500米。

  公共厕所:按照“合理地布局,改建并用,卫生适用,水厕为准”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对原有厕所逐步改造,提高其使用水平和卫生水平。公厕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在流动人口高密度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厕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800米。

  树立园区形象:发展以轻污染、高的附加价值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绿色、可循环的建材业为主导的循环产业体系,充分的利用沟壑、绿地、水系等的优质自然生态环境本底,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快速建立起产业园的形象与认知。

  平衡自我经济:园区开发采用滚动式开发模式,合理分期,在保证自我经济平衡的目标,推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绿色建材产业的分步开发,进而分阶段推动园区用地开发,实现用地、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稳步价值提升:通过市场营销与项目开发等一系列手段,定时进行园区的宣传推广,同时化零为整,整体运营操盘,持续推动园区的用地、产业持续升值。

  (2)开发原则: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模式创新均衡发展:园区用地空间的增长需要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同步考虑,与城市发展阶段、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相匹配,逐步实现园区扩容提质。稳步推进:以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为核心,以循环产业链条的空间落位为基础,逐步完善,实现向生态友好型循环经济产业园稳步发展。

  模式创新:借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相关产业园区的成功案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引入PPP公司合作等模式,探索新常态下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

  在明确董家河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等内容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落实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迅速行动起来,提出了“强化工业基础、绿色创新制造、高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分步走实施计划,其中:2019-2020年为近期建设阶段,工作重点集中在“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基础设施”;2021-2035年为远期建设阶段,工作重点集中在“提升科研水平,扩大招商力度”;2036-2050年为远景建设阶段,工作重点集中在“扩张产业规模,优化产业链条”。

  规划到2020年,启动中心区工业组团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聚集人气活力,打造形象与服务功能标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引导新材料产业向中心集聚,高端装备制造向西区、绿色建材向北区布局。

  主要项目:完成锦业二路、锦园三路等骨架路网建设;将一条南北向穿越园区的110kV电网线改线;对现有道路进行街景整治提升。

  规划到2035年,启动西部片区开发,拓展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生活服务中心向南部拓展,提升居住及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人气活力中心;同时启动绿色建材产业区建设,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打造高品质的综合服务中心。

  主要项目:扩展园区规模,完成土地收储;将一条东西向穿越园区的110kV电网改线;启动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远景展望至2050年,利用发展备用地进一步拓展园区规模,用地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类型进一步丰富,产业链条加强完善,将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成为关中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标杆。

  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前提下,创造支持条件,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等方式引进符合有关条件的企业。

  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委托开发公司进行园区开发管理,通过某个产业领域具有强大总实力的企业,营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吸引其他中小企业入驻。

  工业地产商模式: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在园区内或另外的地方获取工业土地等项目,完成相关项目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厂房、仓库、研发等项目的建设,然后以租赁或返还的形式交付给相关企业或政府。

  综合运作模式:对上述政府主导型模式、主体企业引导型模式及工业地产商模式进行混合应用。

  附件: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总体设计(2010-2020年)起草说明

ky体育·(中国)App Store   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坝北路1-68号               ky体育娱乐官方网:www.qjjcw.com     苏ICP备18017912号-4 公网安备苏ICP备18017912号-4   ky体育娱乐ky体育官网下载ky体育app最新版下载以及各种对空排汽消声器等锅炉压力容器等,消声降噪设备适用于各火力发电厂,行业以及化工厂和石油化工,节能环保等的理合作伙伴信誉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