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后再访吴国林 择一事终一生小师傅磨成大工匠
在1983年2月28日出版的浙江日报上,有一篇标题为《挑大梁的小字辈》的文章,报道了杭州汽轮机厂几位年轻技工的先进事迹。在这之中,有一位艺高胆大的“小师傅”,凭着纯熟的手上技艺将一台汽轮机的推力面修到只有头发丝的1/4,一时传为佳话。这个“小师傅”,正是吴国林。
如今,34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师傅”早已成为大家口中的“大师”,有了自己的大师工作室,但是比起舒适的办公室,吴国林还是更喜欢泡在满是机油味的总装车间,与汽轮机打着交道。
在国内工业汽轮机制造领域,杭汽轮的技术水平已是顶尖,而要说起杭汽轮的技能一把手,毫无疑问便是吴国林。
由于当前技术尚不能够满足转子自动装配的工艺技术要求,全世界的工业汽轮机转子都只能靠技术工人纯手工“敲敲打打”地组装,因此,这项工作对于装配工人的手上功夫要求非常高。有时候一颗螺丝钉拧的力道不同,出来的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此外,由于汽轮机“量身定制”的特性,不仅毫无装配规律可循,还要求装配人员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即便是已经有四十年装配经验、组装过上百台机组的吴国林,也时常遇到新的难题。“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吴国林在采访的过程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吴国林看来,汽轮机装配不仅要磨手头功夫,更要磨精神意志。若不是对这个工作真心热爱很难坚持。
“曾听说有人可以边走路边睡觉,虽没考证过真假,但我倒是真见识过边干活边睡觉的。”吴国林向记者讲述了很早之前的一件往事。有一回,萧山某企业发电机老化要换掉,厂里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吴国林。吴国林知道,机组多停运一天,企业便要遭受更大的损失。为了尽快完成进度,减少企业损失,吴国林和其他五个同事不眠不休连夜赶工。组装到后面,吴国林整整三天三夜没合过眼,没下过试车台,而在发电机边上的小工友虽然手上还维持着扳螺丝的姿势,人早就睡着了。
最终,吴国林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还保证了装配质量,把电厂的领导和工人给高兴坏了,在工厂的庆功会上,不少工人都喝得大醉。杭汽轮的老厂长听到这个喜讯更是亲自赶到现场慰问。
在加工制造业,人们通常用“丝”来计量加工精度范围,而工业汽轮机的精度要求却比“丝”更高,达到μ,相当于一根头发的百分之一左右。当汽轮机在高温度高压力高转速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时,即便进去一个小铁丝,都会造成机械的故障或者更严重的问题,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由于汽轮机的零件达上万个,有时即便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也很难发现,每每遇到这一种的情况,工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吴国林,在大家眼中,吴国林就像是专治疑难杂症的老军医,任何机械到了他手上都能药到病除。
吴国林向记者讲述了当年被浙江日报报道的那则小故事。1981年6月,22岁的吴国林受厂里委派到黑龙江拜泉县某糖厂修理机组。他到那里一看,发现机组由于运输和气候等原因,造成机内推力面跳动九丝。吴国林暗忖:如果将转子拉回杭州修理,路费上百元还是小数目,而糖厂迟投产一天,损失就达几万元。经过仔细考虑后,他提出一个方案:用铲刀、砂皮来修复这跳动。这大胆的设想吓住了在场的领导和工人,他们担心会越修越坏。但吴国林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娴熟的技艺,终于把这九丝的跳动修复到技术方面的要求之内,修到只有头发丝的1/4。糖厂的干部和工人们都连连夸赞吴国林胆大艺高,身手不凡。
“一点红不算红,一片红才叫红”,吴国林坚信只有让每一个技工都掌握精湛的手工技艺,才能让企业良性发展。有一回,吴国林带领工人花了六个月时间装好一台美国机组,但是机组装好后很多工人却忘记了装配的方法。这让吴国林越发意识到技艺传承的重要性。随技术难题一一被攻克,吴国林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上。
“以前是‘偷’技术,现在是‘学’技术”,吴国林和记者说,他们当学徒那会,手工技艺是不外传的,他们只能靠自己琢磨。到了如今,“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观点早已不适用,只要工人肯学,他绝对倾囊相授。他所创造的杭州市绝技绝活“快装台位法”很早便在厂里全面传授。
每年,吴国林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培养车间的后续人才。很多时候他都是亲身上阵,对重点机组进行实际操作和现场讲解,再以作业指导书的方式来进行固化,让徒弟们掌握每一步装配要领。得益于吴国林推行的精细化制度和“传帮带”举措,杭汽轮涌现了一批批技术人才,在行业里人人称颂。
虽然是大师,却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杭汽轮工会主席卢建华用“大智若愚”评价吴国林。在他眼中,吴国林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你看怎么做?”吴国林经常这样问车间里的年轻工人。从事装配工作41年,吴国林从始至终保持着学习者的姿态,一如他时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把一件事做好并不难,难的是把一件事做好一辈子,而吴国林做到了。他不仅是技术能手、装配大师,更是让人钦佩的大工匠。在当下这个物质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呼唤更多的“吴国林”,呼唤可贵的“工匠精神”!(记者 欧阳贝璐)
正在浙江义乌举行的第22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主打“浙江制造”品牌商品,发挥义乌国际贸易便利化的优势,助推优质本土品牌“走出去”。
2013年开始,浙江全方面推进“四换三名”:加快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这几年,我省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全方面推进“机器换人”,极大的提升了制造能力、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增效、提质、保安全”。
近日,台州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规定台州企业只要获得“浙江制造”认证,就可获得10万元奖励。据了解,目前已有4家台州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正在上报“浙江制造”品牌认证,分别是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玉环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台州新界泵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利欧集团有限公司。